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嗓音变化:健康信号与科学养护指南

时间:2025-05-29 14:52:47

嗓音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变化往往反映着健康状态的变化。当声音出现嘶哑、音量异常或音调改变时,可能隐藏着从短暂炎症到器质性病变的多重健康信号。理解这些变化的成因、恢复路径及干预措施,对维护发声健康至关重要。

声音变化的三大诱因

嗓音异常的核心源于发声器官的"零件故障"。作为人体精密的"乐器系统",动力部分(呼吸器官)、振动部分(声带)和共鸣部分(腔体)任一环节失调都会导致音色失真。急性喉炎会使声带黏膜充血肿胀,像受潮的琴弦般振动失衡,引发突发性嘶哑甚至失声。而声带上的异常增生物——无论是息肉、囊肿还是肿瘤,都如同乐器共鸣箱里的杂物,不仅改变音质,严重时可能威胁生命。职业用嗓者常见的慢性喉炎,则类似乐器长期超负荷使用后的材质疲劳,表现为持续性发音费力与音域缩窄。

恢复时间的三阶段分水岭

嗓音康复如同乐器维修,损伤程度决定修复周期。轻度用嗓过度(如演讲后嘶哑)通常1周内可自愈,相当于给"声带琴弦"短暂休整。但若持续超3周未缓解,往往提示存在器质病变,好比琴弦已出现结构性变形。临床数据显示,急性喉炎规范治疗需1-2周恢复,而声带小结需1-3个月声休配合嗓音训练。术后康复更为复杂:声带微创手术(如息肉激光切除)后2周可初步发声,但音质稳定需1-3个月;涉及声带结构调整的术式(如声带延长术)则需3-6个月逐步适应新振动模式。

手术干预的精准选择

当保守治疗无效时,现代喉外科提供多种"声带精修方案"。针对恶性肿瘤的全切术如同更换损坏的琴弦,虽可能永久改变音色,却是保全生命的必要选择。声带息肉等良性病变更适合"微创保养",通过喉镜下精准切除病变组织,好比清除乐器共鸣腔的杂质,术后多数能恢复原有音质。而功能性手术如声带加厚术,通过植入自体软骨调整声带质量,类似调整弦乐器的共鸣箱结构,可帮助跨性别者获得更符合自我认同的声线。需注意的是,所有声带手术都需经历3-6个月的"音准调试期",期间需严格遵循禁声、发声训练等康复协议。

日常养护的黄金法则

预防嗓音疾病的关键在于科学用嗓与环境管理。建议保持每日1.5-2升饮水,使声带如同浸润适度的琴弦般柔韧;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避免干燥空气造成黏膜脱水。职业用嗓者可采用"声带热身"技巧:晨起先做5分钟哼鸣练习,再渐进式增加音量,如同运动员赛前热身。当出现持续嘶哑时,及时进行喉镜"声带体检",这种无创检查能像内窥镜观察乐器内部般清晰显示病变。记住,嗓音是身体最精密的乐器,需要终生的细心呵护与专业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