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医疗职称评审:论文与临床能力的失衡

时间:2025-06-16 17:24:19

在医疗行业的职称评审体系中,论文发表数量长期被视为衡量医生专业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例如,晋升主治医师通常需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至少2篇论文,部分医院甚至要求参与教材编写或学术会议交流;而副主任医师的评审中,著作、译著或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宣读论文更是硬性门槛。这种量化标准看似客观,却引发了关于“论文能否真实反映临床能力”的广泛争议。

临床与科研的割裂:手术刀与笔杆子的博弈

一名主治医师的考核本应涵盖诊断准确率、手术操作质量、医疗流程管理等多维能力,但现实中,医生可能因疲于应付论文指标,反而压缩了临床实践时间。例如,消化内科晋升副主任医师需完成5000例内镜诊疗,其中至少500例为手术操作,这种高强度临床工作与论文写作的双重压力,易导致“会做手术的医生不如会写论文的医生晋升快”的畸形现象。更讽刺的是,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术因操作耗时,其工作量仅按时间计算而非疗效,进一步暴露评审标准对实践价值的忽视。

患者评价的缺失:谁为医疗服务的温度买单?

现行评审体系几乎未将患者满意度纳入核心指标。一位主治医师的自我评价中提到“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的职业追求,但这类软性能力既无法转化为论文数据,也难以通过标准化考试量化。反观案例分析题的设计,虽能考查病情判断与循证医学应用,却无法评估医患沟通、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等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的隐性技能。

手术量≠手术质量:数据泡沫下的能力失真

以副主任医师晋升为例,“主刀800例手术”的硬性要求可能催生重数量轻质量的操作。某三甲医院的评分表中,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等项仅占10分,远低于论文和科研项目的权重。这导致医生更倾向选择技术成熟、风险低的常规手术以冲量,而非挑战疑难病例推动技术突破。正如肾盂癌诊断案例所示,临床阅片能力直接关乎患者生存率,但这类实战技能在评审中往往被简化为“发表过影像学相关论文”的条目。

破局之道:构建动态能力评估模型

部分省份已开始试点改革,如湖南省将护理实操、多学科协作纳入副主任医师评审。理想模型应包含三层次:

  1. 临床能力轴:以手术录像盲审、疑难病例回溯分析替代单纯病例数统计,参考CT诊断中的宽基底肿块判定标准,建立专家团对技术难度的分级评分;

  2. 患者维度轴:引入第三方匿名随访机制,收集治疗满意度、并发症处理效果等长期追踪数据;

  3. 科研转化轴:认可专利、诊疗方案优化等应用型成果,如广西医科大学与瑞典团队的头颈肿瘤研究,其临床价值可能远超低水平重复论文。

医疗职称评审的本质应是“以能力刻度替代数字堆砌”。当一篇探讨肾盂癌诊断的案例报告比三篇无关痛痒的综述更能体现临床思维时,评审标准是时候摘下论文数量的“近视镜”,换上综合能力的“广角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