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碳水化合物的迷思:重新定义健康饮食中的“糖”

时间:2025-06-19 15:06:13

在社交媒体上,“断碳水”被塑造成减肥的黄金法则,健身博主们展示着清一色的鸡胸肉和西兰花,仿佛主食成了健康生活的禁忌品。然而,当一位糖尿病患者因过度断碳水引发低血糖昏迷,或健身者因肌肉流失而训练效率下降时,我们不得不追问:碳水真的是洪水猛兽吗?糖的分类真的只有“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吗?

一、碳水≠主食:被误解的生命燃料

碳水化合物的本质是人体最直接的能量来源,每克提供4千卡热量,相当于汽车发动机的汽油。它不仅存在于米饭、面条等主食中,也隐藏在水果、蔬菜甚至豆类中。比如100克南瓜含6克碳水,而同等重量的香蕉高达22克——这说明“断主食”并不等于“断碳水”。

人体对碳水的需求如同城市用电量,基础代谢、运动消耗、脑力活动都需要其供能。健身爱好者增肌时,碳水帮助肌肉合成(每公斤体重需4-6克碳水);糖尿病患者则需精准控制摄入量(通常占总热量45%-60%),避免血糖剧烈波动。真正的健康管理,是学会选择“优质碳水”,而非简单粗暴地切断供给链。

二、糖的“红黑榜”:从分子结构看健康密码

糖的分类标准常令人困惑,但科学界早已给出清晰界定:

简单糖(快碳):**如葡萄糖、蔗糖,分子结构简单如乐高积木,能快速入血引发血糖飙升。一瓶500ml可乐含53克糖,相当于一次性吞下12块方糖。

复合糖(慢碳):**如全麦面包中的膳食纤维、燕麦里的β-葡聚糖,分子链复杂如九连环,需缓慢分解,血糖上升曲线平缓。研究显示,用糙米替代白米可使糖尿病风险降低11%。

更值得警惕的是“隐形糖”。一份沙拉酱可能含10克糖,一罐番茄罐头添加糖高达20克——这如同在防弹衣里藏匕首,悄无声息地破坏健康防线。

三、人群定制:从健身房到病床的碳水智慧

1. 健身爱好者:增肌减脂的“碳水时钟”

力量训练后30分钟的“黄金窗口期”,补充快碳(如香蕉)能加速肌糖原恢复,相当于给肌肉细胞充电。而日常饮食应以慢碳为主(如藜麦、红薯),配合蛋白质形成“3:1能量矩阵”,既能维持训练强度,又避免脂肪堆积。

2. 减肥人群:GI值的“红绿灯法则”

选择低升糖指数(GI<55)食物,如燕麦(GI 55)代替白面包(GI 75),能让饱腹感延长2-3小时。研究发现,采用“先蔬菜→再蛋白质→最后主食”的进餐顺序,可减少23%的热量摄入。

3. 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天平艺术”

运动前1小时补充15克慢碳(如半个苹果),相当于给血糖波动加装缓冲器。需警惕空腹运动引发的“血糖跳水”,当血糖>16.8mmol/L时应暂停运动——这如同在雷暴天气强行起飞,风险远超收益。

4. 普通消费者:传统智慧的现代启示

年轻人追捧的“八宝饭”杂粮配方,暗合营养学中的全谷物理念;姜黄肉桂奶茶的风靡,揭示药食同源的科学性——这些传统智慧正被现代研究验证:肉桂中的多酚类物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相当于天然血糖调节剂。

四、碳水新食代:从焦虑到掌控的认知升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达8.5%,折射出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在这场饮食革命中,真正的赢家不是盲目跟风者,而是懂得“智慧选择”的人:

超市选购法:配料表前三位出现白砂糖、果葡糖浆即亮红灯

烹饪改造术:用椰枣泥替代砂糖烘焙,天然甜味剂减少30%热量

进食节奏学:将全天碳水摄入的60%分配给早餐和运动后,顺应人体代谢生物钟

当我们拆解“断碳水”的营销话术,会发现健康管理的本质是精准调控而非极端切割。就像中医讲究阴阳平衡,现代营养学也在证明:每天3-5份(每份约拳头大小)的优质碳水摄入,才是维系身心的黄金比例。

这场关于碳水的认知革命,正在重塑从健身房到家庭餐桌的每一个角落。当Z世代开始用杂粮饭盒替代代餐奶昔,当糖尿病患者学会用血糖仪搭配运动手环——我们终于明白:健康不是与食物的战争,而是与智慧的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