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医疗编制改革激活银龄人才资源
时间:2025-06-20 11:12:52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深化改革,人才资源配置成为关键议题。国家卫健委近期发布的医务人员编制调整政策,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核心目标,为医疗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这份政策文件不仅为退休医务人员开辟了职业新路径,更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政策调整中最具突破性的内容,当属对退休医务人员返岗机制的创新设计。通过建立"银龄人才库",将符合条件的退休医生、护士纳入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医疗经验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这种制度创新如同为医疗机构配置了"智能充电宝",既保持了人才资源的持续供应,又避免了传统返聘模式中可能出现的岗位冲突问题。
编制调整方案中特别强调的"区域轮转制",为退休人员提供了多样化执业选择。三级医院的退休专家可通过"导师制"下沉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资深医师可参与社区健康管理项目。这种多点执业模式就像在医疗领域铺设了"高架桥网",让优质医疗资源能够跨越地域限制,实现更高效的流通配置。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政策带来的红利体现在多个维度。县域医疗中心可通过"1+N"模式组建专家团队,即1名退休专家带领多名年轻医生开展特色诊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设立"银龄工作室",将慢性病管理、康复指导等需要丰富临床经验的服务项目打包运营。数据显示,试点地区的门诊误诊率平均下降18%,患者满意度提升27%,印证了这项政策在实践中的显著成效。
退休医务人员群体在这轮改革中获得的机遇,远超出传统认知范畴。政策不仅开放了临床岗位,还创造性地设立了医疗质量督导、临床带教考核、医患沟通顾问等新型职位。某三甲医院退休的赵主任现在每周两天担任手术室"飞行检查员",用四十年积累的手术室管理经验为年轻团队把关。这种角色转变如同为医疗行业安装了"经验转化器",将个人职业积淀转化为系统性的质量保障。
薪酬体系的重构是政策落地的关键支撑。采用"基础补贴+绩效奖励+项目分红"的复合型薪酬模式,既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基本权益,又通过DRG付费改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渠道开辟了收入增长空间。在某医联体试点中,参与慢病管理的退休医师年均增收达8万元,同时为医疗机构创造的管理效益超过40万元,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政策的长期效应正在显现其战略价值。通过建立跨代际的"医疗人才生态圈",有效缓解了人才培养周期与临床需求之间的时间差。年轻医生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诊疗能力提升速度加快30%以上;退休专家在带教过程中,自身知识体系也得到系统性梳理和更新。这种双向赋能机制犹如为医疗队伍安装了"能力加速器",推动整个行业的人才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某省中医院利用政策优势组建的"名老中医巡诊团",半年内覆盖了辖区所有乡镇卫生院,使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提升45%。数字化平台的接入让退休专家的碎片时间产生更大价值,远程会诊、在线培训等新型服务形态不断涌现。这些实践案例证明,编制调整政策不仅是人事制度的改革,更是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的催化剂。
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健康服务需求变化,这项政策的前瞻性布局价值愈发凸显。通过激活退休医务人员群体,相当于为医疗体系增加了数百万经验丰富的"预备役部队"。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这支队伍能够快速形成有效战力;在日常医疗服务中,他们又是质量控制的"隐形守护者"。这种弹性人力资源配置,为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站在医疗改革的新起点,医务人员编制调整政策展现出的不仅是制度创新的勇气,更是对医疗人才价值的深度挖掘。当银发专家的经验智慧与青年才俊的创新活力有机结合,当制度设计的人性化考量遇上科技赋能的时代机遇,一幅更具韧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蓝图正在徐徐展开。这场静悄悄的人才革命,或许正是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难题的关键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