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2025版药典调整:19种中药13种生物制品退市

时间:2025-06-20 11:42:33

药典动态:科学标尺下的药品质量升级

202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将迎来新一轮调整,正式实施2025年版标准。此次修订中,19种中药与13种生物制品被移出目录,标志着我国药品监管体系在安全性、科学性和生态保护层面的又一次进阶。作为国家药品质量的“标尺”,《药典》的每一次修订都牵动着公众健康与产业发展的脉搏。

被删除的中药:传统与现代的取舍平衡

在本次调整中,中药领域淘汰的品种包括妇科通经丸、胡蜂酒、九圣散、抗栓再造丸、龟龄集等19种产品。以龟龄集为例,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名方因配方中含穿山甲成分而退出。穿山甲作为濒危野生动物,其使用不仅违反国际保护公约,也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相悖。类似案例的清理,如同为中药现代化进程“修剪枝叶”,既保留了传统医学精髓,又剔除了不符合当代伦理与法规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药品的退市并非完全否定其疗效,而是基于成分风险或生产工艺的局限性。例如,胡蜂酒等制剂因原料毒性控制难度大、质量标准难以统一而被评估为“风险高于获益”。这一决策过程,恰似用精密天平衡量每一味药材的利弊,确保公众用药的底线安全。

生物制品退市:技术迭代与安全升级的双重驱动

生物制品领域的调整同样引人注目,吸附百日咳白喉联合疫苗、冻干白喉抗毒素、冻干破伤风抗毒素等13种产品被移出目录。这类产品的淘汰,反映了疫苗与抗毒素技术的迭代升级。以破伤风抗毒素为例,传统冻干制剂因存在过敏风险高、保存条件严苛等问题,逐渐被更安全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取代。

这一变化可类比为“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老式马车虽曾发挥重要作用,但现代汽车在效率与安全性上显然更胜一筹。药典的修订正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生物制药行业向精准化、高效化迈进。

行业影响:阵痛与机遇并存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药典调整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契机。以通乳颗粒、通痹片等中成药为例,其退市可能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原料供应链,转向人工培育濒危物种或开发合成替代成分。这种转型如同“破茧成蝶”,短期内需承受成本压力,但长期将推动产业可持续化发展。

另一方面,生物制品的调整可能加速新型疫苗研发。例如,联合疫苗的优化不仅减少接种次数,还能降低不良反应风险,这与全球疫苗技术“多联多价”的趋势不谋而合。

未来展望:药典修订背后的监管哲学

此次药典修订传递出明确的监管信号:药品标准不再局限于疗效与质量,而是扩展至生态保护、伦理合规及技术先进性。例如,对含濒危成分中药的清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生物制品的更新则凸显“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审评逻辑。

可以预见,未来《药典》的调整将更频繁地与科技创新、社会价值观同步。正如一位行业专家所言:“药典不是一成不变的教科书,而是动态演进的科学指南。”这一过程,既是监管体系的自我革新,也是对公众健康承诺的持续兑现。

2025年版《中国药典》的实施,如同为药品领域按下“重置键”,既清理了历史包袱,也为未来划定了更高起跑线。在这场关乎生命质量的变革中,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交织,最终指向一个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医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