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医生职称评审困局:论文与临床的博弈

时间:2025-07-04 17:34:09

深夜的医院走廊,监护仪的滴答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心血管内科的主治医师王医生刚结束一台急性心梗的急诊手术,此刻却不得不打开电脑,为即将截稿的职称评审论文赶工——这是他今年需要完成的第二篇“硬性指标”,而窗外已是凌晨三点。这一幕,正在无数中国医生的生活中循环上演。

当论文数量成为医生的“心电图”

现行职称评审制度中,论文发表数量被异化为衡量医生能力的“金标准”。心血管内科从初级到高级职称的晋升,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明确的论文数量要求,而临床救治的质效反而成了背景参数。就像要求心脏外科医生用写论文的速度完成冠脉搭桥手术——这种错位的考核,让本该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逻辑,扭曲成了以期刊编辑为中心的生存游戏。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医师平均每年需牺牲200小时临床时间应付论文写作,相当于少接诊1500例门诊患者。

形式主义的“三支病变”

评审体系中的形式主义病灶,已形成致命的“三支病变”:一是机械的论文数量考核,将《中国心血管》等期刊的投稿门槛异化为医生的生死线;二是会议参与次数的硬性指标,使得医生奔波于各类学术会议而非病床旁;三是引用次数的KPI,催生出互引联盟的灰色产业链。这些指标就像给心衰患者注射肾上腺素——短期看似活跃,实则加速器官衰竭。某省级医院调查显示,68%的医生承认曾为凑数发表低价值论文。

被抽空的临床“射血分数”

医学界最讽刺的悖论莫过于:让最擅长抢救心肌缺血的专家,自己长期处于“时间缺血”状态。当主治医师在夜班间隙熬夜改论文时,他们被剥夺的是临床观察的黄金时间——那些可能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查房时刻,那些能够优化治疗方案的病例讨论。正如最新研究指出的,基于病例汇报的实践考核本应是更合理的评价方式,却被淹没在纸面指标的洪流中。就像用血压计测量智商,我们正在用错误的标准毁掉真正的临床智慧。

重构评审的“血运重建”

改变需要从制度层面实施“介入治疗”:将临床救治数量、疑难病例解决率等纳入核心指标,如同《心血管内科》专业书籍强调的实践指导性;建立分层评价体系,让擅长科研者攻论文,专注临床者拼技术;借鉴国际通行的病例集评审制,把论文从必选项改为可选项。毕竟,当患者室颤发作时,他们需要的是能除颤的双手,而不是发表过除颤论文的专家。

监护仪的警报声再次响起,王医生合上电脑奔向病房。他的论文凑够了字数,但医疗体系的核心指标——医者的健康与患者的生命,正在这场荒诞的考核中悄然失血。或许,该给这个生病的评审制度做一次彻底的“冠脉造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