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血压防治:症状识别与阶梯治疗
时间:2025-07-08 15:55:26
高血压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防治工作已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议题。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指南,系统梳理该疾病的症状识别、治疗手段及生活管理要点,为不同群体提供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
症状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高血压患者早期常出现一过性头晕,尤其在体位改变时表现为蹲起后黑蒙或眩晕,这种“坐电梯式”的失衡感可能提示血压调节功能异常。持续性后脑胀痛或太阳穴搏动性疼痛是典型症状,常伴随颈部僵硬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会将这种头痛误认为普通偏头痛而延误就诊。
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尤其需要警惕,当心脏负荷长期超标时,患者可能在爬三层楼梯后出现明显气促,这种“被石头压住胸口”的憋闷感需要及时排查心脏损伤。肢体末端麻木感犹如“蚂蚁爬行”的异常感觉,往往提示末梢循环障碍,这类神经症状在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阶梯治疗:个体化方案的选择艺术
药物治疗体系犹如血压控制的工具箱,临床常用五大类降压药各具特色。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如同心脏的“保护盾”,特别适合合并糖尿病或心脏问题的患者;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则像精准的“压力调节阀”,对老年性高血压效果显著,但需注意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脚踝水肿等反应。联合用药策略讲究“1+1>2”的协同效应,例如利尿剂与ARB类药物的组合,既能减少血容量又阻断升压机制,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对顽固性高血压尤为有效。
非药物干预如同血压控制的基石,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堪比“精密称量”,5克盐的限制约等于一啤酒瓶盖的容量,这需要家庭烹饪时养成使用控盐勺的习惯。运动处方强调“温和而持续”的原则,推荐采用“谈话测试”法——运动时能完整说出一句话,这样的中等强度锻炼既能改善血管弹性又避免风险。
生活管理:构建健康防护网
环境调控对血压稳定的重要性常被低估。保持室温在22-26℃区间,相当于营造“恒春”环境,温度骤变带来的血压波动风险可降低40%。夜间照明设置需遵循“三级亮度”原则:卧室保留地脚灯,走廊设置感应灯,卫生间配置防眩光灯具,这种分级照明系统能有效预防夜间如厕时跌倒风险。
饮食管理强调“色彩营养学”理念,每日餐盘应包含红色(番茄)、紫色(紫甘蓝)、绿色(西蓝花)等不同色系蔬菜,这种彩虹饮食法不仅能控制热量,其含有的钾离子还能中和钠的升压作用。对于需要社交应酬的患者,建议采用“三杯原则”:一杯温水间隔两杯酒,这种缓冲策略既能减少酒精摄入又避免失礼。
用药依从性管理需要建立“四维提醒”系统:手机定时、智能药盒、家属监督、用药日历相结合。特别要注意药物“假期综合征”——节假日期间漏服率上升30%,可通过设置旅行分装药盒来应对。血压监测建议采用“三时段记录法”:晨起后、午休前、睡前各测一次,这种动态观察比单次测量更能反映真实控制水平。
疾病认知教育要突破传统宣教模式,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制作“血压护照”,记录每次测量的数值、用药情况及身体反应,这种可视化管理工具能提高患者的参与感。家属则需要掌握“危机识别三要素”:突发剧烈头痛、视物模糊、喷射性呕吐,这些警示信号出现时应立即启动急救流程。
高血压防控是场需要医患共同参与的持久战,通过精准识别早期信号、科学选择治疗方案、系统构建防护网络,完全可以将这种“沉默杀手”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疾病。医护人员在此过程中既要当好治疗师,更要成为健康教育的传播者,帮助每个家庭筑牢血压控制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