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科学应对晕动症指南
时间:2025-07-09 11:20:47
暑假是出行的高峰期,但晕车、晕船、晕机等问题常常让旅途变得煎熬。据统计,约30%的人群曾因晕动症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本文将结合科学原理与实用技巧,为您提供一份全面的应对指南。
晕动症的根源:感官冲突的科学解释
晕动症的本质是大脑接收到的信息矛盾:眼睛看到的静止画面(如车内书本)与内耳前庭感受到的颠簸运动信号无法匹配。这种冲突会触发自主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导致头晕、出汗甚至呕吐。先天内耳平衡敏感者更易出现严重症状。
药物干预:精准用药是关键
晕动片是临床常用药物,通过镇静和抗眩晕作用缓解症状。建议乘车前20分钟服用1片,4小时后可追加,但24小时内勿超4片。需注意青光眼、心脏病患者禁用。对于儿童或药物不耐受者,可改用生姜制品——研究显示其姜辣素能抑制胃肠蠕动,减轻恶心感。
交通工具适配策略
不同交通工具需针对性调整:
飞机:选择机翼附近靠窗位,此处颠簸感最弱。起飞前在口罩内衬鲜姜片,抵消机舱异味刺激。
汽车:副驾驶位优于后排,视野开阔能减少感官冲突。空调出风口朝向面部,保持空气流通。
轮船:中层船舱稳定性最佳,浓茶中的茶多酚可调节前庭功能,航行时每小时饮用200ml为宜。
火车:逆向行驶座位易诱发症状,建议面朝前进方向就坐,避免阅读手机。
非药物急救技巧
当突发症状时,可尝试:
1.按压手腕内关穴(距腕横纹三指处),药用胶布固定增强持续刺激;
2.橘皮精油喷雾能瞬间清醒头脑,将新鲜橘皮对折挤压喷射鼻腔;
3.戴降噪耳机播放低频音乐,通过听觉信号重置平衡感知。
长效预防:从生活习惯入手
出行前24小时应避免高脂饮食,空腹或过饱都会加剧症状。伤湿止痛膏贴肚脐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提前调节自主神经。长期训练前庭功能也有帮助——每天闭眼单脚站立3分钟,逐步提升平衡耐受性。
晕动症虽常见,但通过科学认知和系统应对,完全能实现舒适出行。记住这份指南,让暑假旅程不再被晕车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