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夏日皮肤问题防治指南

时间:2025-07-10 16:03:27

夏日炎炎,高温潮湿的环境不仅让人体感不适,更给皮肤带来严峻考验。湿疹、痱子、汗疹这三种皮肤问题,如同夏日里的“常客”,频频造访儿童和户外工作者。它们的症状相似却各有特点,治疗方式也需“对症下药”。

湿疹:皮肤上的“慢性警报”

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水疱,伴随剧烈瘙痒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它的出现如同皮肤发出的长期警报,提示免疫系统或屏障功能出现了问题。儿童因皮肤屏障发育不完善,成为湿疹的高发人群;而户外工作者因长期暴露在刺激物(如粉尘、紫外线)中,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症状。

治疗上,保湿是基石,需选用无刺激的润肤剂修复皮肤屏障。急性期可外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控制炎症,严重时需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缓解瘙痒。值得注意的是,湿疹患者需避免过度清洁和热水烫洗,否则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形成“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的恶性循环。

痱子:汗液“堵车”引发的皮肤抗议

痱子(汗疹)是汗腺导管堵塞导致的急性炎症,常出现在颈部、腋窝等易出汗部位,表现为密集的小丘疹或水疱,瘙痒感明显。儿童因汗腺调节功能弱,户外工作者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汗液蒸发不畅,如同“交通堵塞”,最终引发皮肤抗议。

对付痱子,降温通风是关键。环境温度建议控制在25℃左右,湿度维持在50%-60%。轻度症状可用炉甘石洗剂“安抚”皮肤,瘙痒严重时可搭配口服抗组胺药;若出现脓疱(提示感染),则需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日常应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汗液滞留,就像给皮肤装上“小型空调”,促进汗液蒸发。

汗疱疹:手脚上的“季节性烦恼”

汗疱疹属于湿疹的特殊类型,好发于手掌和脚底,表现为成群的小水疱,伴随灼热感和瘙痒。夏季高温潮湿时,汗液分泌增多,加上过敏原刺激(如金属、洗涤剂),容易诱发此病。户外工作者因频繁接触刺激物,风险更高。

治疗需分层应对:轻度病例用类固醇软膏(如氢化可的松)消炎;顽固病例可尝试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若水疱破裂感染,需联合抗菌药膏。冷湿敷可快速缓解瘙痒,但需注意保持患处干燥,避免“泡水”加重炎症。

预防:给皮肤的“夏日防护指南”

1.环境调控: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避免高温高湿“蒸笼”环境。

2.清洁策略:选择温和清洁产品,洗澡后及时擦干褶皱部位,避免汗液“藏匿”。

3.衣物选择:纯棉或透气速干面料优先,紧身衣物如同“保鲜膜”包裹皮肤,易诱发问题。

4.特殊人群护理:儿童洗澡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霜,户外工作者可随身携带止痒喷雾(如含薄荷醇)应急。

这三种疾病虽常见,但若症状持续加重(如大面积溃烂、发热),需及时就医。皮肤科医生的建议是:“治不如防,防不如懂”——了解诱因、科学护理,才能让皮肤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