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运动降血脂:维生素D的中介作用

时间:2025-07-14 17:19:24

近年来,青少年血脂异常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而运动作为改善代谢的重要手段,其背后的机制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最新研究发现,运动降低血脂的效果并非“单打独斗”,维生素D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中介”角色——就像快递员将运动的指令精准传递到细胞内部,触发一系列代谢优化反应。

运动降血脂的双重路径:从能量消耗到基因调控

当青少年进行有氧运动时,身体会优先燃烧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和肌肉糖原,相当于“现场清理”血管中漂浮的脂肪颗粒,减少其在血管壁的沉积。但更关键的是,运动能激活维生素D的代谢活性——这种脂溶性维生素就像一把钥匙,开启调控脂代谢基因表达的开关。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充足的青少年,运动后甘油三酯下降幅度比缺乏者高30%以上,且这种效应不受年龄、性别或饮食习惯干扰。其分子机制类似于“信号放大器”:维生素D通过结合细胞核内的受体,上调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如PPAR-α),同时抑制炎症通路蛋白(如NF-κB),从根源上优化脂代谢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类型的选择会产生差异化效果。力量训练通过反复刺激肌肉纤维的“破坏-修复”循环,大量消耗胆固醇(细胞膜的必需建材),从而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有氧运动虽能快速降低甘油三酯,但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改善效果较弱。这提示青少年需采用“有氧+抗阻”的组合策略,如同搭配不同的工具完成血脂管理的“精细装修”。

维生素D的中介效应:BMI是关键分水岭

研究特别指出,维生素D的中介作用在BMI<24 kg/m²的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显著。这可能因为肥胖者常伴随维生素D受体敏感性下降,就像锁孔生锈导致钥匙难以转动。对于这类人群,单纯补维生素D收效有限,需通过运动提升受体活性——实验显示,每周3次、每次45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可使维生素D介导的脂代谢改善效率提升2倍。这种“运动唤醒受体-维生素D发挥作用”的协同机制,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实践启示:从实验室到生活的三点建议

1.精准补充:建议青少年在运动前后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或每天接受15分钟阳光照射。但需注意,维生素D不能替代药物,严重缺乏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2.运动处方:采用“30分钟有氧(如骑行/游泳)+20分钟力量训练(如自重深蹲/弹力带)”的混合模式,每周至少4次,既能激活维生素D通路,又可全面调节血脂组分。

3.监测闭环:定期检测血清25(OH)D水平(建议维持在30-50 ng/ml),当BMI接近24时需加强生活方式干预,避免中介效应“失效”。

未来研究或将探索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与运动联合应用的方案,但现阶段,充分挖掘“运动-维生素D”这条天然通路的潜力,仍是青少年血脂管理最安全、经济的选择。正如研究者所言,这不仅是生物化学的突破,更揭示了人体代谢网络精妙的自调节智慧——当我们用科学读懂身体的“语言”,健康干预才能真正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