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发芽土豆的龙葵素隐患与处理指南

时间:2025-07-30 16:14:49

土豆,作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材之一,却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发芽。当你在厨房角落发现一颗悄悄冒出嫩芽的土豆时,是果断丢弃,还是处理后再利用?这背后关乎一种名为龙葵素的天然毒素,它的存在让发芽土豆的食用成为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龙葵素:土豆的自我保护机制

龙葵素是土豆为抵御病虫害和动物啃食自然产生的生物碱,主要集中在芽眼、表皮及周围组织中。轻微发芽的土豆中,龙葵素含量可能达到未发芽时的5-10倍。这种毒素的化学结构稳定,能刺激胃黏膜,甚至影响神经系统,轻则引发恶心、呕吐,重则导致呼吸困难——就像给消化系统投下一颗“隐形炸弹”。实验显示,每100克发芽土豆的龙葵素含量超过10毫克时,就可能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

轻微发芽土豆的“抢救指南”

对于仅有个别小芽的土豆,科学的处理方式能显著降低风险。首先需用锋利刀具深挖发芽部位,像考古学家清理文物般彻底去除芽眼及周围至少1厘米厚的组织,因为龙葵素的扩散范围往往比肉眼所见更广。接着要像处理古董上的包浆一样刮除绿皮,这些绿色区域是叶绿素与龙葵素共生的标志。处理后的土豆需在冷水中浸泡1小时,让水分子像微型吸尘器般带走部分残留毒素。

高温分解:最后的安全防线

烹饪时的热处理是降解龙葵素的关键步骤。将切块的土豆投入沸水或压力锅中,持续加热至完全软烂,这个过程如同拆解毒素的“分子锁链”——170℃以上的高温能使部分龙葵素分解。建议搭配酸性调味料如醋或番茄,酸性环境能进一步提升毒素的分解效率。但需注意,即便经过这些处理,儿童、孕妇或消化系统敏感者仍应避免食用,他们的风险阈值就像更精密的仪器,容错率更低。

那些必须放弃的土豆

当土豆出现多簇粗壮芽体、大面积绿变或软腐时,龙葵素可能已像树根般渗透至整个块茎。这类土豆即使切除发芽部分,剩余组织的毒素浓度仍可能超标,此时最安全的做法是将其视作“生物污染源”直接丢弃。同样值得警惕的是储存过久的土豆,它们的龙葵素含量会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就像过期的药品,疗效消失反而产生毒性。

预防发芽的智慧

控制储存环境能有效延缓土豆发芽。理想的保存温度是4-10℃,相当于春秋季地下室的自然气候,高温会加速发芽进程,而低温则可能诱发糖分转化。用报纸包裹土豆并放入纸箱,既能吸收多余湿气,又能避免光照,就像为土豆打造一个“微气候休眠舱”。切记远离苹果、香蕉等释放乙烯的水果,这些天然的催熟剂会让土豆提前结束休眠期。

从科学角度而言,轻微发芽土豆经过规范处理后可以食用,但这本质上是一场风险与收益的精密计算。了解龙葵素的特性和作用机制,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才能让这种常见食材继续安全地为我们的餐桌服务。毕竟,食品安全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需要综合判断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