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薄荷:夏日天然空调的妙用

时间:2025-07-31 17:21:44

在炎炎夏日,高温与湿气交织,容易引发暑热烦闷、精神萎靡等问题。薄荷作为一种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的中草药,其清凉特性由口腔发散至咽喉,能迅速带来舒爽感,尤其适合家庭、办公室及户外等多种场景下的解暑需求。以下从功效、应用及人群适配等角度,系统解析薄荷的夏日妙用。

一、薄荷的清凉解暑机制

薄荷性凉味辛,中医认为其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现代研究证实,薄荷中的薄荷醇成分可刺激皮肤和黏膜的冷觉感受器,产生瞬间清凉感,这种效果从喉咙延伸至头部,宛如为身体内置了一台“天然空调”。与西瓜、苦瓜等夏季食材相比,薄荷的优势在于作用迅速且无需依赖低温,避免冷饮伤胃的风险。例如,将新鲜薄荷叶贴于太阳穴或泡水含漱,可快速缓解户外活动后的头晕目眩。

二、多场景下的薄荷应用方案

10家庭场景:自制薄荷养生方

薄荷绿豆汤:绿豆清热,搭配薄荷增强解暑力,煮沸后滤去薄荷叶,冷藏后饮用,适合全家人共享。

薄荷精油扩香:在空调房内滴入2-3滴薄荷精油,可净化空气并提神,尤其适合午后困倦时使用。

2.办公室场景:便携式醒脑妙招

薄荷喷雾:将薄荷纯露装入喷雾瓶,对着面部轻轻喷洒,能迅速唤醒疲惫的神经,替代咖啡因依赖。

薄荷茶包:干燥薄荷叶与绿茶混合冲泡,既能补水又能缓解长时间用眼导致的干涩。

3.户外场景:应急降温技巧

薄荷湿巾:用薄荷浸泡过的湿巾擦拭颈部和手腕,利用血管浅表部位加速散热,类似“物理退热贴”效果。

薄荷糖应急:含服薄荷糖可刺激唾液分泌,预防高温环境下的口干舌燥。

三、特殊人群的适配与注意事项

儿童:建议使用稀释后的薄荷纯露(浓度不超过5%),可加入洗澡水中预防痱子,或涂抹于蚊虫叮咬处止痒。

老人:阴虚体质者慎用,可尝试薄荷与西洋参配伍的茶饮,既补气又防暑。

孕妇:避免口服薄荷精油,但可用新鲜薄荷叶煮水熏蒸,缓解孕吐引起的恶心感。

四、薄荷与其他解暑药材的协同效应

薄荷可与多种中草药搭配增强功效。例如:

薄荷+菊花:适用于肝火旺盛导致的头痛,办公室久坐者可常备。

薄荷+人参:针对慢性疲劳人群,提神的同时补充元气。

薄荷的清凉虽为夏日良伴,但需注意每日用量不宜超过10克干品,过量可能引发胃部不适。通过科学配伍与场景化应用,这株“绿色冰晶”将成为对抗暑热的全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