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论文与医术:医生的价值谁来定?

时间:2025-08-07 17:40:35

在中国医疗体系中,职称评审如同一把标尺,衡量着医生的专业价值与职业发展路径。然而,这把标尺的刻度是否真正对准了医疗工作的核心——临床能力?以贵州为代表的地区医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质疑:当论文数量成为晋升的硬通货,医术本身是否被异化为次要指标?

科研焦虑与临床实践的割裂

数据显示,69.74%的医师认为“科研、发论文压力大”,而55.56%的人同时面临繁重的业绩考核任务。这种压力背后,是职称评审体系的量化偏好——通过论文影响因子、SCI收录数量等“可视化”指标,替代了对复杂临床能力的系统性评估。例如,某三甲医院要求主任医师晋升必须发表4篇以上论文,其中至少1篇被SCI收录,2篇被Medline收录。这种标准下,一名擅长疑难病例处理的医生,可能因论文数量不足而止步于职业上升通道。

更值得反思的是,临床工作与科研要求的矛盾已形成恶性循环。医生平均每天仅能分配1.47小时给科研,却需完成7.77小时的门诊工作。这种时间分配失衡,迫使部分医生选择论文代写或数据造假,甚至催生出“论文外包工厂”的灰色产业链。

临床能力评估的探索与困境

近年来,政策层面已开始调整。部分地区的评审体系尝试引入“临床能力综合运用素质”指标,例如通过病案分析、手术录像评估等替代传统论文考核。这种转变旨在纠正“科研水平等同于临床学术水平”的片面认知,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两大挑战:

1.标准化难题:临床能力的评价需要多维度的观察,如医患沟通、应急决策等软技能,远比对论文影响因子的统计复杂;

2.惯性阻力:长期形成的“论文崇拜”文化,使得部分评审专家仍倾向于依赖易量化的科研指标。

经济压力与职业价值的错位

职称评审标准不仅关乎职业晋升,更直接牵动医生的收入水平。调查显示,月收入过万的医生不足30%,57.5%的人认为收入与付出严重不匹配。当论文成为加薪的敲门砖,医生群体难免陷入“为职称而科研”的功利循环。更讽刺的是,65.58%的医生认为当前医疗服务定价偏低,与社会普遍抱怨的“看病贵”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经济层面的扭曲,进一步放大了评审标准对医生行为导向的影响。

重建评价体系的三个维度

要破解论文与医术的权重之争,可能需要从制度设计底层重构逻辑:

动态平衡机制:借鉴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中“学历与业绩并重”的思路(如基层技术人员可放宽学历要求),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适当降低论文权重;

分类评审标准:区分科研型与临床型医师的晋升路径,后者可强化病例库建设、患者满意度等实践指标;

透明化流程:参考内蒙古等地“逐级申报、信息公示”的评审管理模式,减少人为干预空间,让评审标准回归能力本位。

医生的价值,终究应以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来定义。当一位贵州县级医院的医生,因深夜抢救成功危重患者却因缺少SCI论文而无法晋升时,现行评审标准是否已偏离了医疗行业的初心?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未被计入考核的急诊室灯光下、患者康复后的笑容里。改革不是否定科研的意义,而是让论文与医术各归其位——前者推动医学进步,后者守护人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