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制药业变革:中国如何领跑下一个十年
时间:2025-08-19 11:25:32
近年来,全球化学制药行业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传统化学药物研发遭遇瓶颈,仿制药价格战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生物制药和个性化医疗的崛起正在重塑产业格局。这种变革背后,是患者需求升级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一样,精准医疗正在重新定义制药行业的价值标准。
全球市场:冰火两重天的竞争格局
根据最新行业数据,全球化学制药市场规模已突破1.2万亿美元,但增长率连续三年维持在3%左右的低位。这就像一辆载重前行的卡车,虽然体量庞大却动力不足。欧美跨国药企正面临专利悬崖的持续冲击,仅2023年就有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原研药失去专利保护。与此同时,印度等新兴国家的仿制药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正在吞噬发达国家市场——这种态势好比涨潮时的沙滩,传统药企的利润空间正被一点点侵蚀。
中国市场的跃迁式发展
与全球市场的疲软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化学制药行业正以年均8.7%的速度增长。政策红利如同给行业装上了助推器:带量采购政策倒逼企业创新,MAH制度激活研发活力,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则为创新药开辟了快车道。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在2023年突破5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五年前整个基因治疗市场的规模。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本土企业从"me-too"到"me-better"的战略转型。
技术转型的三大突破口
行业转型最明显的特征是技术路线的分化。首先是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的崛起,这种"生物导弹"技术将化疗药物的杀伤力与抗体的精准性相结合,全球在研管线已超过300个。其次是基因细胞治疗的商业化突破,CAR-T疗法价格正从百万级向十万级迈进,就像当年计算机从军用走向民用。第三是AI药物发现的普及,算法正在把新药研发周期从十年缩短到三年,这种效率革命堪比自动驾驶对交通行业的改造。
政策驱动的市场重构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政策与创新的深度耦合。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后,创新药平均获批时间从7年压缩到3年,这相当于为专利保护期延长了"黄金四年"。医保谈判机制则创造性地解决了支付端难题——2023年医保目录中创新药平均降价幅度达56%,但销量增幅却达到惊人的320%,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正在改变整个商业逻辑。
未来五年的决胜战场
展望2025-2030年,行业将呈现三个确定性趋势:生物药占比将从现在的30%提升至45%,就像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中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成为全球制药业的"新增长极";个性化治疗成本将下降70%,使精准医疗从奢侈品变为普惠医疗。值得警惕的是,全球TOP20药企中已有14家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这场"创新军备竞赛"将重新划分产业版图。
在这场百年未遇的产业变革中,成功者将是那些把准技术脉搏、吃透政策红利、深耕临床需求的企业。就像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的教训所示,规模优势从不是免死金牌,唯有持续创新才能赢得下一个十年。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全球巨头的历史机遇,也是实现从"制药大国"到"制药强国"跨越的关键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