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科技期刊投稿五大雷区,新手必避!

时间:2025-08-19 17:11:07

在学术投稿的竞技场上,新手作者常因缺乏经验而踩中编辑的“雷区”,尤其科技类期刊对严谨性和规范性的要求更为苛刻。以下是五种让编辑瞬间血压升高的投稿操作,结合真实案例与化解策略,助你避开“作死”陷阱。

1. 格式雷区:把投稿当草稿纸的迷惑行为

科技类期刊对论文格式的要求近乎苛刻,但总有作者将未排版的初稿直接投递:标题超20字、摘要冗长如裹脚布、参考文献格式混搭(APA与GB/T齐飞)。更离谱的是,曾有投稿者用彩色字体标注重点,结果被系统自动过滤为乱码。编辑的内心OS:“连基本格式都懒得调整,何谈学术态度?”

避坑指南:对照期刊官网的《投稿须知》,精确到标点符号。例如《中国高新科技》要求摘要不超过300字,关键词3-8个并用分号分隔,而《科技与创新》对标题层级序号有明确规范(1→1.1→1.1.1)。

2. 抄袭预警:Ctrl+C/V的学术自杀

部分作者认为“借鉴”核心期刊段落是捷径,殊不知查重系统连“洗稿”都能识别。某投稿者将《中国科技纵横》某论文的“节能减排技术”章节改写近义词后投稿,结果被编辑标注“复制比42%”,直接进入黑名单。更讽刺的是,有人抄袭自己已发表的论文,构成“自我剽窃”。

避坑指南:引用必须标注来源,且单篇复制比建议控制在5%以下。对于技术方法描述,可用流程图替代文字降低重复率。

3. 数据硬伤:把编辑当人肉计算器的灾难

科技论文最忌数据矛盾:表格中百分比加起来超过100%、实验组样本量突然从30变成28、标准差大于均值……这类错误如同“在火箭设计图里写错小数点”。一位审稿人吐槽:“看到‘P值0.055却声称显著’时,差点把咖啡喷在屏幕上。”

避坑指南:采用“三遍校验法”——作者自检、同行盲检、专业工具(如GraphPad验证统计方法)。若研究涉及复杂模型,建议附原始数据压缩包。

4. 蜜汁自信:封面邮件写着‘诺奖级成果’

过度营销反而暴露无知。某作者在投稿信宣称“本文解决了爱因斯坦未竟难题”,但正文连基本理论框架都未建立。更常见的是夸大创新性,比如将“更换实验试剂品牌”包装成“颠覆性突破”。编辑锐评:“自信可以,但请先通过初中物理考试。”

避坑指南:用客观指标替代主观吹嘘。例如:“本研究首次将蚁群算法应用于光伏板清洁机器人路径规划(对比文献[1][2]效率提升12%)”。

5. 一稿多投的俄罗斯轮盘赌

尽管多数期刊明确禁止一稿多投,仍有作者抱着“广撒网”心态同时投5家。结果两家核心期刊同时送审,审稿专家竟是同一人——社死现场堪比“学术版海王翻车”。更糟的是,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所有关联期刊拉黑作者。

避坑指南:若急需发表,可选择审稿周期明确的期刊(如《中国高新科技》为半月刊),或预先发送撤稿说明。

科技论文的本质是“用规范传递真理”。避开这些坑,你的投稿之路才能从“编辑已读不回”升级为“返修后录用”。记住:编辑不是敌人,而是帮你把学术成果打磨成钻石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