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90后医生冲击传统职称评审体系:临床能力与多元价值如何重塑医疗评价标准

时间:2025-06-04 17:11:45

在医疗行业的变革浪潮中,90后医生作为新生力量,正以独特的职业价值观冲击着传统职称评审体系的壁垒。他们既是临床一线的生力军,又是体制改革的发声者,其职业诉求与现行评审机制之间的错配,折射出医疗人才评价体系亟待解决的深层矛盾。

代际裂痕:从“奉献至上”到“价值多元”

与前辈们“以医院为家”的集体主义倾向不同,90后医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个体化特征。研究显示,这一群体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与职业获得感的双重实现。某三甲医院新生儿科医生赖登明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既追求成为“临床一把好刀”,又致力于通过科普扩大医疗价值外延,这种复合型职业定位正是新生代医生的典型画像。当传统评审体系仍以单一维度的“科研GDP”作为衡量标准时,代际间的认知鸿沟便愈发凸显。

核心诉求:临床能力才是医生的底色

在访谈中,多位年轻医生反复强调:临床能力优先应当成为职称评审的黄金准则。现行体制下,医生们被迫在手术台与实验室之间疲于奔命。“抢救危重患者的精湛技术,可能不如一篇SCI论文更能打动评委”,这种本末倒置的评价导向,直接导致医疗资源错配。更令人忧心的是,科研指标硬性要求的“一刀切”,使得擅长临床但缺乏科研训练的医生陷入晋升困境。有受访者直言:“当晋升副主任医师需要5篇核心期刊时,我们不得不把问诊时间用来润色论文数据”。

制度困局:量化陷阱与流程黑箱

当前评审体系最受诟病的两大顽疾,当属重科研轻临床的量化陷阱与评审流程的不透明性。医疗机构为追求“学术政绩”,往往将论文、专利等易量化指标作为硬通货,而疑难病例处置、患者满意度等临床实绩却因难以标准化被边缘化。某省级三甲医院的职称评审细则显示,科研分数占比高达60%,而代表临床能力的夜班次数、手术难度系数等指标合计不足20%。这种畸形的权重分配,本质上是对医生核心价值的误判。

更令年轻医生沮丧的是评审过程的“黑箱操作”。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与公示机制,使得“学术影响力”“行业贡献”等模糊表述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有受访者透露:“同样的手术量,有人能凭‘业内认可度’破格晋升,有人却因‘学术积淀不足’被拒之门外”。这种人为制造的弹性空间,正在消解年轻群体对制度的信任。

破局之道:构建动态评价生态系统

改革并非要全盘否定科研价值,而是需要建立更符合医疗规律的多维评价模型。将临床能力指标具象化为日均接诊量、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等可量化参数;同时引入“教学转化系数”,把规培生带教、基层医院指导等社会化服务纳入评估体系。浙江省某医院试行的“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或可借鉴——医生既可通过突破性手术案例晋升,也能选择将临床经验转化为技术专利的差异化路径。

透明化改革同样关键。建议推行“评审档案可视化”制度,将参评者的临床病例、科研成果、教学记录等材料数字化公示,接受同行评议与社会监督。北京某三甲医院实施的“盲审答辩”机制证明,当评委只能看到编号而非申请人姓名时,人为干预空间大幅压缩。

在这场代际对话中,90后医生并非单纯的反叛者。他们用手术刀与鼠标并重的职业选择,向体制传递着明确信号:与其在论文流水线上消耗热情,不如让医生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当评审标准开始尊重这种价值多元性时,医疗体系才能真正留住那些“既能精准缝合伤口,也懂缝合医患关系”的新生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