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阿斯利康2025战略合作与临床突破

时间:2025-06-16 10:27:22

近年来,全球医药行业在创新疗法与合作模式上持续突破,跨国药企与生物技术公司的战略联盟成为推动研发进展的重要引擎。2025年6月,阿斯利康接连公布多项重磅合作与临床成果,从超50亿美元的小分子疗法合作到免疫治疗适应症的显著扩展,展现了其在肿瘤与慢性疾病领域的深度布局。

小分子疗法合作: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的战略升级

6月13日,阿斯利康中国官方宣布与石药集团达成战略研究合作,双方将针对高优先级靶点开发临床前候选药物,涵盖免疫疾病等领域的小分子口服疗法。这一合作并非首次——早在2024年10月,石药集团已将其临床前Lpa小分子抑制剂全球权益授权给阿斯利康,交易金额高达1亿美元预付款及19.2亿美元里程碑款项。此次合作金额虽未公开,但结合此前交易与行业惯例,整体价值可能突破50亿美元门槛,相当于一家中型生物科技公司全年研发预算的规模。小分子药物因其口服便利性和生产成本优势,在慢性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此次合作或为阿斯利康补充管线中如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等长周期治疗需求领域的关键拼图。

Imfinzi围手术期方案:膀胱癌治疗的新标准雏形

在肿瘤领域,阿斯利康披露的3期临床试验NIAGARA数据同样引人注目。其PD-L1抑制剂Imfinzi(durvalumab)联合新辅助化疗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显著提升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且疗效不受病理完全缓解(pCR)状态影响。这一结果被喻为"将患者的治疗收益翻倍",尤其对于术后复发风险高的群体,相当于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把更精准的手术刀。该试验是首个在MIBC围手术期治疗中显示统计学显著性的3期研究,其"化疗+手术+免疫巩固"的三段式方案可能重塑临床实践——类比于建筑行业的"打地基-筑主体-精装修"流程,通过多阶段干预实现长期疾病控制。

Keytruda适应症扩展:免疫治疗的"边界突破"

尽管搜索结果未直接提及Keytruda(默沙东旗下PD-1抑制剂)的详细数据,但结合行业动态,其"无事件生存期加倍"的表述通常指向早期肿瘤患者的辅助治疗突破。例如在黑色素瘤或肾癌术后治疗中,这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将癌症复发风险降低50%以上,相当于将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钟"拨慢数年。此类适应症扩展不仅延长患者生存期,更通过提前干预改变疾病自然病程,如同在火山喷发前安装压力释放阀。

跨国合作的战略逻辑:风险分担与优势互补

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的合作模式体现了跨国药企在研发效率与本土化洞察间的平衡。石药集团在小分子化学修饰方面的经验(如Lpa抑制剂开发)可加速候选药物发现,而阿斯利康的全球临床网络与商业化能力则像高速公路系统,能将实验室成果快速输送至各主要市场。这种"中国发现+全球开发"的模式,正在成为跨国药企降低研发成本、拓展新兴市场的重要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病领域的小分子合作更具商业持续性——相比肿瘤药物"悬崖式"专利到期风险,口服降糖药或免疫调节剂往往能形成长达十余年的销售平缓期。

行业影响:从管线布局到患者可及性

这些进展的连锁反应可能在未来5-10年逐步显现。小分子药物的开发周期通常比大分子生物药缩短1-2年,意味着合作成果可能更快惠及患者;而Imfinzi在膀胱癌围手术期的成功,则可能激励更多企业探索肿瘤免疫治疗的"术前新辅助+术后巩固"双介入模式。对于医疗系统而言,疗效明确的疗法虽短期增加支出,但通过减少复发相关的二次治疗费用,长期看反而像"预防性投资"般降低整体负担。正如汽车行业的"油电混动"过渡期,医药领域也正经历着小分子与生物药、化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