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大暑养生:作息饮食环境三攻略
时间:2025-07-23 16:02:04
入伏之后,大暑节气接踵而至,天地间仿佛被热气浸透的蒸笼,阳光炽烈如金箔般灼烤大地,空气黏腻得能拧出水珠。这种极端的湿热环境对人体形成双重考验:一方面高温加速水分流失,另一方面湿气阻滞气血运行。如何在这样的节气中守护健康?需从作息、饮食、环境适应三方面构建科学屏障。
昼夜节律:身体自带的“空调系统”
早睡早起是应对暑热最古老的智慧。研究表明,规律作息能提升人体对高温的耐受力,清晨5-6点起床可充分利用气温较低的时段活动,避免正午热浪侵袭。建议以“日出而作”为原则,将重要工作安排在上午完成,午后适当减少体力消耗。值得关注的是,午间30分钟小睡不仅能降低37%冠心病风险,还能让心血管系统如同得到一次深度维护——此时心率放缓、血压下降的特性,恰好抵消了高温带来的心脏负荷。
避免熬夜在此节气尤为重要。夜间23点至凌晨3点被称为“黄金修复期”,肝脏在此期间高效排毒,深度睡眠时人体核心温度会自然下降0.5℃,这种生理性降温对抵抗日间高温具有累积效应。若因工作必须熬夜,可在次日午间补充90分钟以内的浅睡眠,但切忌形成昼夜颠倒的恶性循环。
餐桌上的清凉战场:以水制热
大暑饮食讲究“清补结合”,清淡食物如同给肠胃敷上降温贴。黄瓜以96%含水量成为天然保湿剂,每100克仅16千卡的热量特性,使其既能解渴又不易加重代谢负担。西瓜与黄瓜搭配食用可形成“内外补水”效果:西瓜的瓜氨酸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散热,黄瓜的膳食纤维则帮助锁住肠道水分。
烹饪方式上,推荐小白菜海米炖豆腐这类“三层补水结构”:海米提供矿物质平衡电解质,豆腐补充植物蛋白维持体力,小白菜中的维生素K增强血管弹性。西红柿炒鸡蛋则暗含营养玄机——番茄红素经油脂加热后生物利用率提升3倍,与鸡蛋中的胆碱共同构成神经系统的“防暑装甲”。需特别注意避免麻辣火锅等重味食物,辛辣刺激会引发代偿性出汗,反而加剧体液流失。
湿热环境的生存法则
当气温超过35℃且湿度达60%时,人体散热机制开始失效。此时外出应穿戴浅色棉麻衣物,其纤维间的空气层能形成0.5-1℃的微气候缓冲带。室内降温讲究“梯度调节”,空调设定温度与室外温差不宜超过7℃,否则血管的剧烈收缩扩张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在饮水策略上,可自制“三阶补水饮”:晨起饮用300ml淡盐水补充夜间流失的钠离子,午后改喝含钾、镁的电解质水,傍晚则以菊花薄荷茶收尾,其中的挥发油成分能通过嗅觉通路刺激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若出现头晕心悸等先兆中暑症状,立即用25℃左右温水擦拭大动脉流经处(颈侧、腋窝、腹股沟),这种“温和降温法”比冰敷更符合人体生理响应机制。
天地间的热浪翻涌时,健康如同一叶需要精心掌舵的扁舟。从调整睡眠节律激活内在修复力,到通过饮食构建水分屏障,再到建立环境适应的缓冲带,每个细节都蕴含着人体与自然博弈的智慧。正如古语所言“暑气养阳”,恰当利用这段时间强化体质,反而能为秋冬健康积蓄能量。当夕阳将云霞染成琥珀色时,那些顺应天时而为的生活选择,终将在身体里沉淀为抵御岁月风霜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