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SCI迷信破除:医学研究的多元价值重构

时间:2025-08-13 16:13:19

在当代医学研究领域,SCI期刊长期被视为学术成果的"黄金标准",研究者往往将发表SCI论文等同于学术能力的认证。这种认知背后隐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否所有有价值的医学研究都必须通过SCI期刊才能获得认可?近年来,随着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学术生态的多元化发展,非SCI医学论文的学术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

破除SCI迷信:从唯指标到重实质

SCI(科学引文索引)的权威性源于其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和国际影响力,但过度依赖SCI指标可能导致研究方向的扭曲。部分高校出现"为发表而研究"的现象,甚至催生学术不端行为。事实上,SCI期刊的评审周期长(常需6-12个月)、发表成本高(部分期刊收取高额版面费),这些门槛使得许多具有实践价值但创新性不足的研究被拒之门外。相比之下,非SCI英文期刊或本土优质期刊往往能更快速地传播临床经验、病例分析等实用性成果,其审稿周期可能缩短至3个月内。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设置不同车道——SCI适合理论突破的"超跑",而普通期刊则是临床经验共享的"货运通道",二者缺一不可。

非SCI论文的隐形价值:被低估的学术富矿

非SCI医学论文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在细分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公共卫生领域的地区性疾病研究、传统医学的本土化实践等,这些成果可能因样本局限性难以进入SCI,但对特定人群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中国部分高校的公共卫生研究显示,非SCI论文在基层医疗政策制定中发挥关键作用。其次,作为青年学者的"训练场"。早期研究者可通过非SCI期刊积累写作经验,其宽泛的主题包容性(如综合述评、技术改良)比SCI的"创新性"门槛更友好。最后,在科研成果转化链中,非SCI期刊往往更关注技术应用的细节描述,为医疗器械改进、诊疗方案优化提供实操手册。

评价体系变革:从单一标尺到多维矩阵

教育部近年来强调要破除"唯论文、唯SCI、唯影响因子"的评价弊端,推动建立分类分层的科研评价标尺。这种改革体现在:基础医学研究仍可参考SCI指标,而临床医学评价应增加病例救治效果、技术推广范围等维度;教学医院可将非SCI论文与临床培训结合考核;公共卫生研究则需侧重政策影响力。这种转变类似于从"唯GDP论"到"高质量发展"的认知升级——SCI相当于学术GDP,但真正的科研价值应该包含社会效益、技术转化率等"绿色指标"。

本土期刊的崛起:构建学术话语权的双循环

中文医学期刊正在经历价值重估的过程。以《中华》系列为代表的专业期刊,虽然影响因子不及SCI,但在以下场景展现独特优势:一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如国产医疗设备使用数据的首发平台;二是建立符合国情的评价标准,如中药疗效评估体系;三是形成学术话语的"内循环",避免重要研究成果因语言壁垒滞留在国际发表阶段。数据显示,中国预防医学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中,约34%发表于本土核心期刊。这提示我们,学术影响力不应仅以"是否被SCI收录"判断,而要看研究是否真正推动学科进步。

医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在于增进人类健康,而非追求特定指标的繁荣。当一篇关于乡村医生培训的非SCI论文能改善千万基层患者的就医体验,其价值绝不逊色于实验室里的SCI高分文章。未来理想的科研生态,应该是SCI与非SCI期刊各司其职的"共生系统"——前者探索未知疆域,后者转化知识价值。正如人体需要骨骼也需要软组织,学术圈同样需要多元化的成果载体,才能构建真正健康的科研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