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西部中医药》杂志原名《甘肃中医》(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本着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有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质量分析、制剂工艺、本草新证;陇右医学:敦煌医学、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争鸣、杏林留芳、释古博今、医理溯源;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灾害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等栏目。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西部中医药》杂志先后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杂志还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
我刊将以“追求卓越,领先发展,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为发展理念,为中医药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学术写作:严谨与可读的平衡艺术
时间:2025-08-21 17:04:13
在学术研究领域,尤其是计算机科学这样技术密集的学科,论文的严谨性往往与可读性被视为一对矛盾体。研究者常陷入两难:过度追求形式化论证可能导致行文晦涩,而简化表达又恐被质疑学术深度不足。然而,当代跨学科合作与开放科学运动的兴起,正推动学术写作范式从“封闭式严谨”向“开放式清晰”转型。本文将系统解构这一矛盾,并提出操作性强的平衡策略。
一、严谨性的本质:从形式枷锁到思维脚手架
严谨性不应等同于复杂符号堆砌或冗长方法论描述。真正的严谨体现在研究设计的逻辑闭环、数据处理的透明性,以及结论与证据的严格对应。例如,在机器学习领域,与其用三重嵌套数学公式描述算法,不如采用“算法伪代码+流程图+性能对比表”的三维表达体系——这既保留了技术细节的精确性,又通过可视化降低了认知门槛。美国期刊专家AJE的建议颇具启发性:删减冗余论证而非核心证据,用“必要复杂度”替代“过度复杂化”。
二、可读性的四维重构策略
1.术语的“洋葱式”分层:计算机科学论文中的专业术语(如“注意力机制”“对抗生成网络”)可采用“定义+比喻+代码片段”的递进解释。例如,将Transformer模型比作“多语言会议中的同声传译团队”,每个注意力头专注不同语义维度。
2.数学表达的“翻译”技巧:对于关键公式,附加自然语言解读其物理意义。比如卷积运算可描述为“特征提取的滑动窗口扫描”,配合PyTorch代码示例增强实操理解。
3.论证路径的“路标化”:在方法章节使用“首先—其次—最终”等逻辑连接词,并插入子标题作为段落导航(如“3.2 数据清洗:异常值处理的四步流程”),使读者如同跟随GPS完成知识探索。
4.图表叙事的“故事板”设计:将实验结果的折线图转化为“问题—方法—验证”三部曲,用颜色区分基线模型与改进模型,并标注关键转折点的技术动因。
三、跨学科传播的“接口设计”思维
计算机科学研究常需面向医学、经济学等合作者传播。借鉴软件工程的接口抽象理念,论文可设置“技术核心层”与“应用说明层”:前者保持专业严谨,后者采用类比语言。例如,解释联邦学习时,技术层描述梯度聚合算法,应用层则比喻为“多个医院共享医疗经验但不交换原始数据”。这种分层写作使不同背景读者各取所需,既避免“学术傲慢”,又防止“过度通俗化”。
四、动态平衡的写作方法论
保罗·利迪等学者提出的七项写作技术中,有三项尤为关键:预设读者认知基线(如区分NLP领域研究者与普通CS学者)、建立“概念—实例”的快速映射(如用ImageNet分类错误说明模型鲁棒性)、采用主动语态与短句结构(将“实验结果表明”替换为“我们发现”)。值得注意的是,简洁化需守住三条红线:不简化数学证明的完备性、不省略实验的对照组设计、不模糊算法的创新点。
在开源社区文化深刻影响学术生产的今天,论文的可读性已成为研究成果影响力的乘数因子。通过将严谨性重新定义为“清晰的思维而非繁复的形式”,研究者既能通过同行评议的严格检验,又能让成果辐射更广领域——这或许正是计算机科学从“实验室语言”进化为“变革引擎”的关键一跃。